据新京报报道,“达康唯饭”、“育良唯饭”、“师徒抱团dis我爱豆岂可修”、“运营让沙来站C位就是你育良的末日”、“陈海猴子CP”、“我一棵盆栽打翻你的GDP”……
面对年轻人的“剧评”,是不是看不懂了?很少有严肃的政治类题材、主旋律电视剧,能像《人民的名义》这样刷屏。连看偶像剧、言情剧、IP剧的小年轻们,都跑来追剧转粉了。
粉《人民的名义》的群体有很多,然而,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原因。
对于普通大众来说,以前,政治圈的生活,尤其是高级干部(副省部级、军级及其以上)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细节,大众很难窥见。现在,一部反腐剧《人民的名义》,让我们零距离看到了“神秘”,初尝的兴奋感,自然难抑。
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、00后,他们更多接触的是经济环境、文化环境,而非政治环境。当政治题材的影视剧开始生活化,甚至可以被“娱乐化”,他们自然欣喜。
以至于,有人看出了现代政治语境下的“宫斗剧”成分:腹黑的育良书记、钻营的祁厅长、傲慢的达康书记;有网友则把它当成了偶像剧:侯亮平的颜值、祁同伟的睫毛、张丰毅的男人味儿。
当然,一帮老戏骨精湛的演技,更是圈了一票“演技派”粉众:“连演技秒杀小鲜肉的陆毅都成了被秒杀的小鲜肉”。这种演技爆发,也令很多观众从“小鲜肉霸屏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。
但这些,都不是主流粉。《人民的名义》之所以圈粉无数,根本还在于,它的写实,戳疼了这个社会的痛点。
民谚有云,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生来会打洞。或许正是由于周梅森的取材,多来源于真实资料和线下感知,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另一面。
陈岩石曾是汉东检察院的常务副检察长,他的儿子则是该检察院的反贪局局长;高育良是汉东省政法委书记,他的学生祁同伟则是汉东省公安厅长;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,则是商业银行副行长,而李达康自己,也是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的秘书等等,这类“关系”,在剧中数不胜数。
无意间,编剧给我们展现了残酷的现实:可能是唯一草根出身的祁同伟,坐上省公安厅一把手的高位,也多少得益于一层“师生”关系。
无处不在、彼此相连的“关系”,构成了电视剧的故事线;又何尝不是这种“关系”,构成了现实的社会。
从举着火把、打着条幅、喊着口号的工人,到脚踩“黑白两道”的拆迁队,从拼命加班的基层公务员到省市领导,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荧屏里看到自己,电视剧里有我们清晰的位置。别去找什么原型,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剧中人物的原型?
很多人说,《人民的名义》之所以火,是因为尺度大。但尺度的存在,本身也是一种局限性。只有不断地破冰,才能将问题赤裸裸地、深刻地展现出来。
电视剧并不是一个解决方案,《人民的名义》只不过是一种腐败问题的呈现方式,是对腐败行为的一种态度宣示,重申了本就该明确的三观。
因此,我们也不能指望一部电视剧就把腐败分子“教化”了,关键还是要有制度建设。比如,一切照规定和规矩来的检察院,为什么偏偏放走了丁义珍?电视剧将这个问题展现出来了,线下的人,该反思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暂时满足甚至超出了我们的“尺度期许”,但每一位观众心中,对公职人员还有一种“陈岩石期许”。而重要的是,我们的为政者,要满足公众的“制度期许”。这些期待,才是“观众在粉什么”的“粉底”。
(责任编辑:小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