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长岛Portlege School, 老师在草坪给学生讲课。
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 曾焕
“以人为本,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”的基础教育、以通才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、以“学校-家庭-社区”为模式的社区合作……作为深圳教育局海培班学员,笔者在美国纽约圣文森山学院进行了两个月的学习考察,对美国教育印象深刻,并与深圳教育做了对比和反思。
“不管走得多快、走得多远,平视永远是正确的,不管是对一个******还是面对另外一个人”。本文中笔者以平视的目光,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纽约教育生态。
基础教育:
制度保障教育公平
不急功近利,以人为本,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——这是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。
一般来说,美国的基础教育分为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三个学段。小孩子5岁去幼儿园,6岁上小学1年级;小学分1-5年级,初中分6-8年级,高中分9-12年级。这三个阶段均是义务教育(私立学校除外)。美国中小学的教学班普遍实行小班制,小学每个课堂不超过20人,中学不超过30人。两到三个老师是固定在某个教室里办公的,学生实行走班制。
不急功近利,以人为本,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——这是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。更多地从孩子的现状出发,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因势利导,最终培养成才的模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。反观我们,人口众多,在城市欠发达等“城市国情”下,家校合力,按照******、社会需要集团化、规模化生产人材的模式同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,但是挫伤自尊,压抑人性也是“伴生物”。
法治社会、人口少使“小班化教学”和“关注每一位学生”成为客观可能,而制度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。2002年,布什政府颁布了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”的法案,旨在提高学生的读、写和计算等基本能力。其理念包括:提高弱势学生的学业成绩;提升教师素质;提高英语水平低的孩子的英语水平;提供更多的信息供家长选择和促进创新型项目的开发;建设安全学校;倡导自由和责任等。
无独有偶,英国政府2003年也颁布了《每个孩子都重要:为孩子而改变》的绿皮书,其理念是协调所有的服务部门,使得每个孩子都得到所需的帮助和支持。“毫无疑问,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安全,最大程度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,帮助每一个孩子提高成就目标,激发每一个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,自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”。
美国教育也在不断坚守传统的同时反思和调整,“因为美国有自我平衡、自我反省、自我调整的力量”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类社会发展,尤其是文化教育的发展,应该是呈螺旋式上升的。在立足本国的基础教育研究的同时,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共时和历时地系统考察、比较、研究、取长补短,是力保英美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驱动力之一。
纽约能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学到什么?美国是移民******,纽约人口也达800万,为了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得到平等而优质的教育,学校都制订出针对智障、残障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等特殊学生的相关措施,确保机会均等。
纽约市教育局的理念是“孩子优先”。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。政府非常重视阅读教育,在推动阅读教育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一是将阅读课作为州考科目,重点考察文艺学识、资讯获取、执行任务三个方面的阅读。每个学校都很重视阅读课,其课时量占到一周35节课中的9-12节,主要分精读、泛读和写作。通过包班制和“任课老师+辅导老师”等合作教学方式,落实小班化和分层教学,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差异性的教学计划、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,保证在每年的州考里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。
高等教育:
以“追求真理”为校训
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、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,都应该反思:今天的大学究竟还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?我们在鼓励学生“脚踏实地”的同时,有没有提醒他们“仰望星空”?
位于美国东部的8所常春藤大学是公认的一流名校,它们历史悠久、治学严谨、教授水平高、学生质量好。其实,在这八所名校之外,美国还有许多优秀的私立大学,如斯坦福大学、芝加哥大学、霍普金斯大学、杜克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、加州理工学院等,只是未跻身常春藤大学联盟罢了。
大学是什么?清华原校长梅贻琦说,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。薛涌先生则说,“大学当然要有大师,但光有大师不够,还要看他们怎么样进行师生、生生互动”。笔者认为参观大学,第一透过历史看建筑;第二透过学生看功底;第三透过组织靠内部管理;第四验证一下薛老师说的话。笔者把高校们摆一起类比后,不强求是不是“立乎于大者”,得不得也不在话下,毕竟,时间空间限制下,不存在鱼和熊掌兼得的可能性。孟子说,“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”。
在美国,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个“自由行向导”,“美国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。”此言不虚,做得好的像哈佛,哥大,麻省理工,都设立有参观者信息中心。里面有自助的校刊、杂志以及学校相关的一些图文介绍。周一到周五,还设立有学生义工轮值的免费导游。
《北大批判:城市高等教育有病》说,“精英的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,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环境扩展视野、认识世界、认识自己、发展批判性能力、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”。美国的高校可以给我们启示。
哈佛和麻省均座落在康河以北,一个地铁站之隔,因此幸福的哈佛学生,可以在网上跨选隔壁理工学院的任何课程,修来的学分两校互认。“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、社会公正,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”。这个以“追求真理”为校训的精英学府,能培养出8任美国总统(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)和48名获诺贝尔奖的毕业生,就不足为奇了。
反观今天我们国内的高校,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、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都应该反思:今天的大学,究竟还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?我们在鼓励学生‘脚踏实地’的同时,有没有提醒他们‘仰望星空’”?
博物馆:
开启“学校-家庭-社区”合作模式
“学校-家庭-社区”三结合的合作是美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成功模式,而谈起合作教学就不能不提及美国的博物馆。博物馆扮演着学生课堂外实践、探索、求知的“好邻居”的角色。
美国的博物馆,不管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小型展馆或是主题馆、综合馆,都会有针对性地为基础教育开展主题教育项目。如******航天历史博物馆,******人类历史博物馆,印第安人历史博物馆等。而每个学校都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到馆内进
(责任编辑:wu)